研 讨 活 动 记 录
时间 | 2020.9.6 | 地点 | 紫云幼儿园 | ||
研讨主题 | 大班数学活动:让谁先吃好呢 | 研讨形式 | 集体备课 | ||
参与对象 | 陈涛、郭其杭、张文彬、张臻、朱维丹、邹蕾、陶露、谢丹、 高小芬、郁群 | 主持人 | 刘艳 | ||
研讨内容: 刘艳:《让谁先吃好呢》是一个幽默生动、结尾出人意料的绘本故事。将这个故事转化为数学活动时,我们需要注意如何挑选幼儿需要的数学经验,有如何用信息技术去支持幼儿获取这些经验呢?我们一起说一说。 郁群: 这节活动过程生动有趣,自然流畅的蕴含着活动的目标。仔细阅读故事,我发现其中隐藏着两条线索,第一条是“让谁先吃好呢”, 这就象一个谜,始终贯穿于故事之中,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们;第二条是动物们按某一特征进行高矮、大小、长短、轻重的排序,这正是本次活动的价值所在。在活动设计中,我觉得要把握这两条主线,制订具有适宜性、指向性的活动目标,即以“让谁先吃”的故事情景为切入口,利用故事情景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比重经验的不断建构。整个活动过程生动有趣,两条主线并驾齐驱、相互交织,若隐若现、相互贯通。在主题鲜明的情景化教学中,自然无痕的渗入正逆排序的方法,整合高效的融入称重游戏、符号的实际运用。活动目标在过程中自然展现、层层铺展、一一达成。 谢丹: 活动中的另一个亮点是,教师的提问有价值。教师有效地运用了设疑、插问、推问等方式,不断的帮助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游戏经验、知识经验,激发着幼儿对于作品内容的好奇与探究,激活着幼儿多方面思维的训练。可以说,有效的提问使整个活动体现现结构严谨、自然流畅的特点,有效的提问使幼儿的思维在“聚合”和“发散”间自然转换,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多元发展! 邹蕾: 这节数学活动《让谁想吃好呢》是根据绘本故事《让谁先吃好呢》改编的一节数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绘本情景故事比一比轻重、高矮和大小,并且按照这三种方法进行从重到轻、从高到低、从大到小进行排列。活动中教师将从重到轻的这一环节进行了重点处理,然后再进行从高到低,从大到小的排列说明。在数学的操作环节,教师主要是让幼儿进行逆向思维,从左到右开始按照从重到轻、从大到小、从高到低这三种当中任一种方法进行排列。 本次活动,教学内容比较清晰,教师的语言也是比较清楚的,就是在交代要求上面“从左到右”对于部分小朋友没有任何的参照物,他们有点难以理解。本次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突出活动内容的提升,环节与环节之间是并列的,重难点的放置有点不当。在活动中,教师所选择的比较对象区别十分明显,能够直接用肉眼分辨,不需要借助任何参照物,因此,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有点过于复杂。 刘艳: 通过本次研讨,我发现开展一个有趣的活动,首先要合理的进行选材。对于数学活动而言,和理有趣的数学情景内容很重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但是,更多的是要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理解,或许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附研讨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