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部分教师而言,教学微视频的制作仍是一个新事物。由于理念的不同、技术的不熟练、等因素,在教学微视频制作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困境。结合目前微视频制作的现状,笔者对这些困境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对中小学教师制作教学微视频有所帮助。
选题设计方面
1.选题与实际所讲解的内容不对应
一是选题对应的知识内容范围大于微视频中实际所讲解的知识内容。二是选题对应的知识内容范围小于微视频中实际讲解的知识内容。尽管前部分的知识点可能是后面内容的铺垫或基础,但在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中,应该将重点放在解析选题对应的内容,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清晰。
2.选题设计发生偏离
微视频在知识内容上与选题基本对应,但在选题设计上发生偏离。以《认识人民币》为例,选题对应的设计思路是呈现旧版和新版人民币,并加以分析,使学生获得对人民币的初步认识。而在实际的微视频教学中,教师却将重点放在分析国外的币种,偏离了预先设计的目标。 “实然”的选题设计与“应然”的选题设计要保持一致,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内容呈现方面
1.视频容量过多
有些视频容量过多,即视频内容上,是对应教材的一堂课的知识容量,时间长达20~30分钟。形式上,包括教师出现在“镜头”里,把教师的讲解完整、地拍摄下来;把课堂完整地拍摄下来;教师出现在视频的一角,进行讲解;教师不出现在视频中,等等。不管是哪种形式,呈现的都是完整的一堂课,只是将现实的课堂照搬到屏幕上而已,事实上,视频中的有些内容更适合在课堂活动中完成。
这种类型的视频,一方面,将“微视频”和“微课程”的概念相混淆,意图以“视频”代替现实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这类视频与传统的视频课程差别不大,实际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课程资源,无法与现实的教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2.知识内容的“整张推出”
有些微视频在呈现知识内容时,一个页面里的内容同时呈现出来,然后对内容进行逐一讲解。这种知识内容的“整张推出”问题,容易出现在两种录制形式中:“录屏软件+PPT”和“录屏软件+Word”。
学生观看微视频时,在同一时间接收到的是布满整个屏幕的信息;教师在讲解部分内容时,其他的内容会对学生造成干扰,学生很可能分不清楚教师所讲的是哪一个知识点。这种类型的微视频其实就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强调的仍然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3.呈现思路不清晰
具体表现在:一是视频中各部分内容的呈现只是堆砌,内容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与主题无关的信息过多,重点不突出,造成整体画面混乱,教学主线不明。二是视频中知识内容的呈现过快,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和消化,就已经进入了新知识内容的学习。
技术运用方面
1.媒介运用不恰当
微视频的制作需要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微视频导入环节中,所选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与教学主题关系不紧密,造成微视频冗余信息过多。二是所选的媒体形式与知识内容不符,意义牵强,并不能很好地表达知识内容的含义,有时甚至会出现扭曲。三是对媒体信息综合处理不当,有些教师单纯追求技术精湛,却忽视了内容本身。比如背景音乐声音过大,覆盖教师讲解的声音;背景图片太过花哨,影响视频内容的清晰呈现;插入的动画设计不当,在教师重点讲解文本时动画依然重复播放,没有作适当停顿,分散学生注意力等。这些形式的运用,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反而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干扰。
2.录制方式选择不当
微视频的录制有多种方法,比如自由拍摄式、录屏软件录制式、合成式、混合式等,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录制,才能达到最有效的呈现。
以自由拍摄式为例,这种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摄像机+白板”、“手机+白纸”,两种形式操作简单,教师能够很快掌握相应技巧并进行录制。有些学科,如美术课,需要对操作技巧作精细呈现,就比较适合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也存在诸多缺陷,如仍给学生一种在课堂听课的感觉,不利于知识点的形象化呈现;不利于复杂内容的讲解;教师或者教师的手出现在镜头里,容易转移学生的视线,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聚焦。
以录屏软件录制式为例,这种录制方式有三种表现形式:“录屏软件+PPT”“录屏软件+PPT+手写板”“录屏软件+手写板”。其中,运用频率较高的是“录屏软件+PPT”的形式。但有些学科内容并不适合这种形式,如需要对解题思路进行逐步呈现的学科,则更适合采用“录屏软件+手写板”的形式。且“录屏软件+PPT”的形式本身也有局限,大部分教师仅仅是将原有的PPT内容“读”出来,并没有结合知识点进行重新设计。
以合成式为例,这种录制方式是将已有的视频、动画、文本等进行组合,比较适合讲述故事、呈现情境和分析案例等,可以作为视频的导入内容,或者在视频内容讲解过程中穿插出现,但如果知识内容完全以这种形式呈现,对于理科类性质的学科并不适合。
混合式录制方式是将多种录制方式结合运用,需要教师对学科内容呈现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耗费时间长,技术要求高。教师往往因教学任务重,不愿意花费精力去研究和设计,而仅仅采用单一的录制方式。
3.视频画面设计不协调
每一种录制方法都会涉及视频画面设计的问题。整体视频画面的协调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如果视频画面设计不当,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下面以“录屏软件录制式”为例分析。
其一,以“录屏软件+PPT+手写板”的形式录制微视频,教师在讲解PPT上文本内容时,可以借助于手写板对重难点问题作深入分析;而对于插入的图片或者链接的视频,也可以在手写板上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但往往是PPT页面、图片或者链接的视频占据了大部分的版面,而用于重点知识讲解的手写板却只占小部分,造成主次颠倒,不利于学生对重要内容的思考。这些插入的图片或者视频,其实只是辅助知识点理解的工具,而在手写板上知识点的深入解析才是要重点突出的内容。
其二,以“录屏软件+手写板”形式录制微视频,教师可以在手写板上直接呈现知识内容,这种方法更适合于讲解“数理—逻辑”类知识点,教师在手写板上逐步展示讲解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对一个页面的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往往将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布满整个画面,即使是逐步呈现后的结果,也会导致整个视频画面的拥挤和混乱,不利于梳理学生的学习思路。
4.视频录制不精良
视频画面不清晰。有些视频可能因为导出的格式不对,或者是页面背景色与笔触色对比不明显,造成视频画面闪烁、模糊,学生看不清画面内容或者看得很吃力,都会引发学生学习的负面情绪。
杂音干扰。教师在录制微视频时没有注意周围环境的影响,与内容无关的声音也出现在视频中,如办公室其他教师的声音、教室里学生的声音等,或者出现麦克风电流声、按键音、点击鼠标的声音等,这些噪音干扰有时甚至贯穿于微视频的始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微视频的效果。
语言表达方面
1.“课堂味”浓
在制作教学微视频的初期,教师往往很难脱离传统课堂中“权威角色”的影响,所录制的微视频依然给学生一种在课堂上课的感觉。具体表现在:常带有上课的一些口头禅;讲解知识点时过于严肃、生硬等。
这种“学究式”的讲解,是在“训练”学生,而不是“教育”学生;这种“训练”隔离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在录制微视频时,语言表达力求生动、活泼,具有亲和力,营造出一种与学生“面对面聊天式”的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2.语速过快
微视频制作中,教师不直接面向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解清楚一个知识点,总是会不自觉地加快语速,结果微视频中教师只是在快速地念出PPT上的知识内容而已。
教师在快速的讲解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工作记忆负担,学生还来不及加工处理,就已经进入了新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超出了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承受的认知负荷,造成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一知半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消化和理解,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在重难点问题上有意识地作短暂停留,给学生的思维以“喘息”的空间。
结论
教学微视频制作中面临的困境,在实践中不断产生也在实践中逐渐解决。教师在录制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以建构主义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熟悉各种录制技术,最终使教学微视频呈现出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