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背景:
很多文化和理念都有它特有之物来表征,比如中国风的青花瓷和水墨画;日本和风的樱花和清酒;英伦范儿的领结和礼帽,这大概就是符号的力量。幼儿园教育亦是如此,将独到之处符号化,展现辨识度高、教育价值强的特色环创。
作为一所以“信息启智”为课程理念的幼儿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打造成青幼的符号?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班级环境有机融合,为幼儿游戏环境提供新视角?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化?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与孩子共同开启了“一班一家一乐园”班级环境创设的新篇章。“家”,即家庭般舒适温馨,意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乐园”,即游戏场般嬉戏玩耍,意在愉快、创造的环境。
二、创设目标:
孩子们打造属于自己的班级空间,在与信息化环境、设备、材料的互动中,得到智能与社会的双重发展,感受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实施过程:
我是家里的小主人
1.讨论:家里怎么变?班级就像孩子的另一个家,营造温馨舒适、自由平等、愉快和谐的如“家”一般的班级环境,是每位教师应该秉承的环创理念。而班级环境创设,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实践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孩子的参与性不够、空间的利用率低、内容片面化,常常无法吸引孩子去参与。作为“家”的一份子,孩子有权参与环境创设的每个环节,决定自己想玩的内容,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因此,在设计与布置班级区域环境时,教师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大班的孩子,认知能力强,他们对环境创设有着很多自己的想法。于是,老师提供机会,让孩子畅所欲言,说一说对班级环境哪里不满意,想要怎么改造。刚开始,孩子们不知从何谈起,通过参照国内外优秀的教室环境照片,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我们需要在阅读区摆几个软软的沙发或靠垫;需要增加一节柜子,用来摆放很多的益智材料;建构区太小了,我们需要拆墙扩大;美工区柜子太高了,感觉就被关在里面,需要有所改变......老师将孩子的想法一一记下,并帮助孩子将班级改造蓝图绘制出来。
2.实践:我的地盘,我做主。在老师、家长和保育员的帮助下,孩子们按照蓝图开始动手改造,将桌椅、柜子重新组合,改变了原来规整划一的“U字型”空间,使教室空间更具灵动性。美工区的柜子,换成了一颗很有艺术感的大树,通透的隔断让教室看着不再那么压抑。表演区的柜子换成了三颗彩色的树,将表演道具挂置在树上,营造森林的氛围。还有舞台背景,炫酷的灯珠,好像开演唱会一样。阅读区摆上了可爱的卡通沙发,有了温馨舒适的感觉。教室里的很多装饰都出自孩子的双手,菊花园成了美工区的展示墙、树叶伞的吊饰使益智区更具空间感、自己制作的进区规则像是家里的小摆件。
3.思考:我想要什么?教室空间改造好了,接下来最主要的是里面的内容。区域内容的创设,应该紧紧围绕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发展为核心。在与孩子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出:平时的信息特色活动内容他们很感兴趣,为什么在区域里面没有呢?于是,老师又一次将孩子想玩的记录下来,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主题背景,创设了更符合幼儿兴趣与发展的信息化区域内容。小班幼儿从人机互动入手,激发游戏的兴趣;中班幼儿以益智类动画游戏为主,发展多元智能;大班幼儿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优势,促进社会性发展。
我爱画画
美工区,为幼儿提供绘画、手工等活动的条件,对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阔幼儿的美术视野,拓展艺术表现的平台,实现纸上作画所无法实现的艺术想法?这是我园美工区创设的思路。
1.丝巾畅想画。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喜欢捡起飘落的枯叶、枯枝,或炒炒树叶,玩起过家家;或用树枝拼出图形,玩起建构游戏......树叶与树枝,这些自然材料让孩子们爱不释手。于是,大班“金色的秋天”主题下,我们创设了关于树叶、树枝,以及丝巾的借形想象活动。孩子们随意抛洒丝巾,观察飘落在地面上的丝巾轮廓,想象一下“像什么”。利用ipad将丝巾落地后的样子拍摄下来。回到美工区,选择一幅丝巾照片,利用绘画软件里的素材图片对丝巾进行添画想象。弯弯曲曲的长丝巾,像是一条小蛇,叶子是有毒的舌头,身上的石子、树叶、果实是它美丽的花纹;蜷成一团的丝巾,像是一只海龟,在大海里游来游去,树皮是它的四肢,树叶是它身上的花纹......作品完成后,孩子们可以利用录音功能给自己的画配上一个小故事,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如果对自己的作品足够自信,还可以把它发送在群空间里,让更多的人来看一看,说一说,赞一赞。ipad素材库为孩子的创造助力;拍照功能让实物作品永久保留;录音功能让孩子的想象更外显;网络点赞使艺术评价更多元,让孩子对自己的作品更自信。
2.绘画APP软件。小班的孩子,由于其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较弱。因此,绘画APP是小班美工区的常见材料。如软件“宝宝点点画”,这和传统的手指点画很相似。但是,软件中漂亮的背景,不仅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而且使画面更美、更丰富。点画出来的小动物还能和孩子互动游戏。这样的绘画APP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对培养小班孩子的绘画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
我爱动脑
益智区,圆形的桌子摆放,我们叫它“圆桌风暴”,很有IT工作室的感觉。小班的益智区,主要是利用动画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中大班的益智区,更偏向于探究、感知生活中的信息化技术。
1.3D眼镜。3D电影,孩子们都看过,那么他们了解多少?还想了解什么?于是老师利用晨谈时间,让孩子们说一说他们对3D电影的了解。孩子们畅所欲言:3D电影比普通电影更好看,更像真的;要戴眼镜才能看,不戴眼镜是模糊的......那么“为什么戴上3D眼镜才有用呢”、“3D眼镜是用什么做的呢”,孩子们产生了许多的疑问。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来到益智区一起探索3D眼镜的秘密。通过多种色片的组合,观察、对比、记录成像效果。在这里,孩子们并没有学习到3D眼镜的原理,但发展了观察、对比、记录等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二维码。二维码是孩子们熟悉的信息化产物,在益智区设计关于二维码的活动,很符合科学源自生活的教育理念。孩子们可以利用各种软件扫描二维码,感知二维码识别器的丰富。扫码后,孩子们会发现二维码后面藏着许多的秘密,可以是图片,可以是动画,可以是网址,也可以是录音,这让他们感知到二维码的信息储存功能之强大、之多元。二维码制作,每点一次键盘,二维码都会有所改变,这让孩子们惊叹于二维码生成的奇妙。在这里,孩子们不需要了解复杂的编码、解码原理,只需要感知信息技术的神奇,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小班游戏。小班的孩子可以玩体感游戏,伴随音乐,跟着屏幕上的机器猫,有节奏地动起来,看看能不能跟上,这可以发展孩子的节奏感、协调性和灵敏性。还有scratch游戏,摘果子、除害虫,在动画情境中学习点数对应,寓教于乐。
我爱阅读
1.定格动画。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有趣、生动、形象的动画能够持续吸引孩子的注意。当教师把定格动画带给孩子们后,那投入、兴奋溢于言表。孩子们跃跃欲试,想要自己制作动画!逐格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的人物形象。简单地说, 定格动画就是把木偶的一个动作( 例如握一下拳头) 分解成好几步并拍成图片,再快放,达到影像的效果。孩子们可以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利用手偶等卡通形象素材,进行定格动画制作。也可以自己创编小故事。定格动画让孩子们的阅读想象、创造更外显。
2.电纸绘本。E-BOOK电纸绘本是一种新型阅读材料,将传统绘本融入信息技术,结合了绘本与科探的功能。朗读功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录音功能,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感应功能,触碰绘本中的人物就会“说话”,通过对人物语气、语境的感知,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运用简单的电路知识,投放铜箔纸、小灯珠、两极电池、铜线等操作材料,让幼儿根据对绘本的理解进行绘本的再创造,发展幼儿的阅读创造能力以及动手探索能力。
小班孩子可以看一些电子书。电子书里的动画、音效、互动环节让他们爱上看书。为了不影响别人、避免干扰,可以带上耳机。
3.语音日记。在阅读区,老师专门打造了一个私密空间,让孩子们可以用画板和录音功能记录自己的一天,变成自己专属的语音日记。这不仅可以使老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而且发展了幼儿的前书写以及用符号、语言进行表征的能力。在这里,孩子们还可以利用微信跟爸爸妈妈视频聊天,或者联系生病在家的小朋友,关心慰问,促进社会性发展。
休闲小站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也有压力、心事、烦恼。因此,为孩子打造一个可以放松、放空、放声的空间,对其良好情绪发展、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休闲小站,设置在阳台上,相对独立的空间可以让其与室内的区域活动相隔离,互不干扰。这里,有时很安静,有时很热闹。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肆意地抛洒树叶,放声大笑。孩子们可以和好朋友在这里聊天、听音乐,放松心情。如果什么都不想做,可以在这里坐着,看看远处的树和房子,放空自己。孩子们很喜欢到休闲小站来,因为在这里他们很快乐、很自由、很放松。
四、创后感
改造后的班级环境更符合幼儿的游戏需求,凸显了幼儿环境创设的主体地位。信息化的游戏材料,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孩子去参与、去探索,使幼儿得到了更多元的智能发展。最主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更近,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区角环境的创设中,老师们始终以幼儿发展为核心,在主题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班级环境有机融合。这对老师是一种挑战,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为我园的信息启智课程注入新思路,打造青幼标志性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