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组负责人及成果简介
主持人姓名 | 林红妹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71年6月 |
专业技术职务 | 幼儿园一级 | 党政职务 | 园长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心幼儿园 |
联系方式 | 13813550898 | ql515@{域名已经过期} | |||
成果简介 | 定格动画,是指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动态的影像效果。简单地说,定格动画就是把木偶的一个动作(例如握一下拳头)分解成几步并拍成照片,再快放,达到影像的效果。 定格动画体验课是利用定格动画简单易学的特点,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了解动画制作的奥秘,尝试自己创作动画剧本、搭建场景、设计角色,利用动画拍摄软件制作属于自己的动画作品,体验动画乐趣的体验课程。定格动画体验课涉及语言、音乐、美工、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定格动画体验课的项目研发包括了教学课例的研发、教学策略的提炼、作品的收集。课例的研发依托“一课多研”的平台,挖掘现有的主题课程与定格动画的契合点,设计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体验活动。教学策略的提炼,为教师开展活动科学有效的指导建议。作品的收集来源于亲子作品、幼儿个人作品,以及教师作品。 |
二、成果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1.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儿童、教材、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完整文化”,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幼儿园课程不仅仅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还是一种教师与儿童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儿童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因此,综合化、活动化、多元化逐渐成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定格动画体验课不是单纯技能的传授,也不是某个学科知识的讲解,而是师生在共同的创作活动中感知、学习、成长的过程。它的开展正好可以促使幼儿园不断适应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 2.树立课程整合的理念 随着整合理念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逐渐从单领域向多领域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的现状。虽然,幼儿园整合课程有了明显的改变,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将各领域内的知识简单地杂糅在一起,为整合而整合,对于幼儿的多元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定格动画本身就是艺术、语言、探索、信息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有机载体。开展定格动画体验课为幼儿园逐渐树立课程整合的理念提供新动力。 3.带动课程模式的创新 以幼儿园信息技术课为例,在大多数幼儿园中,“计算机房”、“计算机教室”是幼儿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地点,“计算机课”也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这种分离式的课程形式降低了幼儿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定格动画体验课中,信息技术纳入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活动中,并结合现代软件技术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对信息技术的不断探索。
| ||||||||||||||||||||||||||||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强化师资,打造专业化项目辅导团队 1.专家引领 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管雪沨主任对该项目提出了专业的建议和意见,并在定格动画体验课的探索过程中不断给予技术支持,正是在他的引领下,我们的定格动画体验课才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之路。此外,我园还邀请了常工院的赵教授和钱园长来园进行教育教学层面的指导。 2.理论学习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定格动画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现状、定格动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我们向项目组成员先后推荐了文章《定格动画教学内容改革初探》、《定格动画教学带给我的惊喜》、《定格动画的材料运用于选择》等,以及《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通过阅读分享、心得交流等形式让每一位项目组成员了解定格动画的实质,思考定格动画对现有课程的启发性,丰盈了定格动画体验课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明确项目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3.培训助推 一是结合定格动画体验课的开发构建了项目小组,对教师进行新教育观念的培训,引航项目开发的教育性。二是对教师进行技术化的培训,保障项目开发的持续性。 4.制度管理 建立《定格动画体验课的项目研究制度》,保证项目开发的落实。每周一次的项目组会议,交流项目开发的情况;每月一次的专家培训,引领项目的深入研发;定期组织关于定格动画的作品展评、课例研讨、论文的征集与评比。
(二)升级硬件,提供项目研发的有力保障 1.升级软件 定格动画体验课中需要大量的教具,从动漫人偶、舞台背景到拍摄工具等都是必备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操作简单的软件更适合3-6岁幼儿水平。如山姆动画、i动画、玩卡通,这类软件操作界面简单,且具备编辑制作、拍摄、舞台、道具、录音等功能,是一种套装软件。 2.更新教具 定格动画的制作中,需要大量的人物造型和舞台背景。这些教具有的来源于套装软件中的素材库;有的是直接购买的手偶、纸偶等;还有的是幼儿在美工区运用纸盒、泥塑、纸杯等材料自制的人物造型。 3.创立工作室 为节约硬件的购买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我园成立了幼儿定格动画工作室。为保障拍摄的效果,工作室选取光线充足的活动室。此外,工作室配备了台灯等照明工具、ipad、电脑、摄像头、彩色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各班根据安排表有计划地进入工作室开展活动。
(三)通力合作,研发定格动画体验课课例 1.关注年龄特征 定格动画体验课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关注幼儿的可接受性。活动内容要适合各阶段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把握好幼儿在思维、动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最近发展区。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项目组成员交流讨论,一致认为:小班活动内容一方面让幼儿观看一些经典的定格动画作品;另一方面,由指导教师演示,让孩子了解动画制作的过程,并指导幼儿拍摄一个动作。中班活动内容可以让幼儿设计创作动画形象,并指导幼儿利用拍摄软件让自己的动画人物动起来。大班阶段的幼儿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增强,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创编动画小故事,自己搭建场景拍摄,并尝试在制作中配音或加入音乐背景。 2.课程审议 定格动画体验课的核心是动画剧本。除了自创剧本之外,现有的主题课程中存在许多有价值的剧本原型,如故事、儿歌、绘本等。课程审议的目的就是挖掘现有的主题课程与定格动画的契合点,将定格动画体验课作为主题课程的拓展途径,进一步深化幼儿的发展。 3.一课多研 一课多研以成熟型教师的原创教案为起点,按照试教—研课—试教的流程,不断反思、总结。最后由成熟型教师负责完善课例教案。研课中,项目组成员针对活动的流程、幼儿的学习方式、幼儿的活动兴趣、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梳理、总结教学策略。 4.能力分析 定格动画体验课对幼儿的语言、艺术、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检验定格动画体验课是否对幼儿发展起到积极性的作用,项目组根据《指南》制定幼儿能力测评量表,对比实验班(即参加定格动画体验课的班级)与平行班(未参加体验课的班级)幼儿的能力水平差异。
(四)互动反思,完善定格动画体验课项目 1.总结教学模式:通过一课多研,不断反思、梳理、总结定格动画体验课的教学模式。 2.完善课例集:在项目组成员的指导下,全体教师完善体验课课例教案,逐步形成课例集。课例集根据不同年龄段完善设计,并配以教学视频,为教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活动指导。
| ||||||||||||||||||||||||||||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形成定格动画体验课的课例集 依托“一课多研”的平台,逐步完善优秀课例,每个课例附上教学视频,为其他教师开展体验课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以上课例的开展地点均为定格动画工作室,小班各班每周一次的定格动画体验课,每一活动1个课时;中班各班每周一次定格动画体验课,每一活动2-3个课时;大班各班每周一次定格动画体验课,每一活动4-5个课时。
(二) 形成定格动画体验课的教学策略 在课例的研发中,项目组不断反思、梳理、总结教学策略。项目组提出在定格动画体验课中引入分层教学策略。根据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等个性差异,将幼儿按照一定的人数比例分为 A、B、C 三个层次。在开展定格动画体验课时,教师将不同层次的幼儿( 如 2 个 A 层幼儿、3 个 B 层幼儿、2 个 C 层幼儿) 结合在一起,组成创作小组。此外,从各层幼儿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评价,做到使各层幼儿在学习中都能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每经过一个固定的时间段( 如一个月) ,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层次间调整,使更多的低层次幼儿向高层次流动,最终达到 A 层、B 层幼儿队伍不断壮大的目的。
(三)完善定格动画作品集 定格动画作品来源于三方面:(1)幼儿在体验课中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2)亲子制作的作品;(3)教师制作的作品。目前,幼儿创作的《小蚂蚁故事》、《皇帝的新装》、《木偶奇遇记》等均收录在作品集中。 | ||||||||||||||||||||||||||||
四、效果与反思 (一)项目实施效果 1.课程层面 定格动画体验课是一门体验课程,关注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知识的传递。体验课的实践性、整合性、过程性更符合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定格动画体验课的开发对现有的课程模式是一种冲击,一种创新。此外,定格动画属于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定格动画体验课的研发也为我园信息化课程注入新动力。 2.幼儿层面 定格动画体验课中,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开联想创编自己的动画故事,动手绘制背景,制作道具,一块布、一片树叶、一个玩具车都可以成为孩子动画中的主人。在这一体验过程中,幼儿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动画片的刺激和信息,而是大胆探索实践,发现创造的奇妙。这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探索、创造、语言、艺术等方面的认知能力。此外,定格动画的制作需要众多工作人员的参与。有的负责创编故事,有的制作准备道具,有的绘制背景,还有的操作软件。这促进了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3.教师层面 通过一课多研,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交流研讨,提升教师反思、提炼水平;通过作品评比,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随着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成为了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每一环节的参与者与研究者。
(二)标志性成果 2015年 12月,大班课例《小熊换蛋》获常州市信息化教学能手一等奖 2016年1月, 创立定格动画工作室。 2016年10月,形成定格动画体验课的教学模式。 2016年10月,完善定格动画作品集。(具体内容见下表)
|
三、申报意见
学校推荐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区教育文体局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