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南》中提出“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大背景下,幼儿园游戏活动逐渐成为学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大力倡导幼儿自主发展的背景下,低结构材料因为其多变性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也因为可变性强受到幼儿的喜爱。
关键词:低结构材料、投放方式、材料数量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和主要学习方式,丰富的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教师为幼儿提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材料,并根据幼儿活动的推进和需要随时调整和增添材料,这样才能使各种水平的幼儿都能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加强。低结构材料成为当代幼儿游戏下的“宠儿”,其可变性强,没有固定的玩法,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地进行摆放或替代,一物多玩。正如“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低结构材料给了幼儿更大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一、低结构材料的“初探究竟”
(一)明确低结构材料的分类
通过文献查阅,按照低结构材料的材质将其分为六大类:自然类、纸类、塑料类、木类、棉布类和其他类。具体参考如下:
低结构材料分类表 | |
类别 | 材料 |
自然类 | 树叶、树枝、果实、石子、沙子、贝壳、海螺、黄豆、绿豆、薏米、大米、红枣、玉米、果壳等 |
纸类 | 卡纸、纸杯、纸盒、纸屑、包装纸、报纸、杂志、纸板、卷纸筒芯、锡箔纸等 |
塑料类 | 塑料碗、塑料盘子、塑料包装、塑料吸管、塑料绳子、塑料袋、塑料杯、塑料勺子、塑料盒、塑料瓶等 |
木类 | 木桩、木块、木屑、木条、木板、牙签、木棒、木夹等 |
棉布类 | 棉线、棉绳、棉布、棉花、布袋、纱布、不织布、毛巾、丝带、麻绳、无纺布等 |
生活类 | 扣子、手套、帽子、衣服、衣架、牙刷、扑克牌、pvc管、光盘、筷子、钉子、毛绒玩具、手电筒、帐篷、镜子、乒乓球、海绵、曲别针等 |
其他类 | 各种小球、磁铁、亮片、易拉罐、瓶盖、轮胎、各种动物头饰 |
(二)调查了解不同年龄段对不同结构材料的喜爱程度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我们进行了分批定点定时的观察,经过小组里15次观察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表格的内容:
大中小班儿童不同结构程度的材料(单位:次数) | |||
替代情况/班级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低结构材料直接替代次数 | 8 | 40 | 51 |
高结构真实性模拟材料直接替代次数 | 6 | 11 | 27 |
高结构益智性材料转换替代次数 | 8 | 19 | 34 |
材料组合后替代次数 | 1 | 7 | 16 |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低结构材料利用自身的优势给孩子们创造出了不一样的精彩。有时同一种材料玩出了不同的玩法,例如扑克牌可以用来比大小、找相邻数、奇数偶数、还可以搭纸桥……有时同一种玩法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比如搭房子,有的孩子用清水积木,有的用纸杯,还有的用纸筒……幼儿在与材料的对话中不断发挥着创造力和想象力,游戏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被推进。
同时,低结构材料的使用与幼儿的年龄、经验、能力相关,对低结构材料的喜爱程度从小班到大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二、不同投放方式下的“出其不意”
科学合理的投放游戏材料能促进幼儿的多元化发展,发挥其创造力;在专注游戏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品质。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的游戏行为或幼儿的能力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同一种材料不仅可以低结构投放,即没有教师的指导的玩法;也可以高结构投放,即有教师指导的游戏玩法。两种不同的投放方式下幼儿所绽放的光彩也大不相同。
案例:神奇的多米诺
——两种不同投放方式下幼儿创造力的案例分析
教师眼中多米诺骨牌是有特定的游戏玩法的,幼儿玩骨牌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间距将骨牌进行排列,可以摆出不同的造型,但是一定是碰倒第一块骨牌之后,其余骨牌由于连锁反应后,以此倒下才算游戏成功,否则视为游戏失败。刚投放骨牌进入区角时,教师和幼儿讲解了游戏规则,孩子们兴致勃勃,会事先设计自己想要搭建的样式,通过独自或者分合合作的方式进行游戏,如果不成功还会思考失败的原因,商量对策。在这一游戏规则下,考量的是幼儿游戏时的耐力和专注力,以及承受失败时的抗压能力。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孩子们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他们将骨牌不再看做是“骨牌”,而是一种积木,一种简单的建构材料。孩子们把它变成了围堡垒的砖,当做家里的床、沙发、柜子,还可以铺成高架桥……
一天天天拿出骨牌,在桌上用骨牌搭了一张床、一个床头柜,晓晓走过来问“天天,你搭的是什么呀?骨牌不是这样玩的?要一推就倒的!”天天说“你看,我搭了一张床、一个床头柜,这是我的房间。”晓晓好像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和天天一起讨论起来“家里还有什么?”随之,他们的作品越来越丰富,有了茶几、小凳子、还有电视机,天天说“我家有小妹妹,我还要给小妹妹搭一个床!”最后的作品他们近乎完整的展现了家中大件家具的摆设,显然像一个缩小版的家居户型图。他们还用骨牌横过来给每个房间做了隔断,做“门”的骨牌是可以开关的。
【分析】当骨牌被孩子视为“积木”的时候,骨牌的玩法是多元的、开放的,这样的玩法不需要抽象的科学概念,他们对“多米诺”的探究是随性的,能让自己感受到愉悦。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是否可以将两者相结合,例如在游戏中设置情景,加入角色扮演,利用骨牌之间力的传递,设计“点燃烟花”,孩子们在家门口“点燃、引爆”,或者加入小球、圆柱体等,设计各种机关,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也挑战幼儿的创造力。这样一来,幼儿的游戏广度增加了,游戏深度也实现了,游戏更有挑战了,状态更加专注了,岂不是皆大欢喜!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低结构材料的低投放方式更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在想象的过程中对游戏方式的兴趣更大,幼儿的专注力更能集中于游戏过程中。低结构材料的高结构投放更利于幼儿对游戏的深入挖掘,组合材料,玩出深度。
三、不同数量下的“精彩纷呈”
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条件,材料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丰富的游戏材料不仅能促进幼儿的游戏行为,还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探索欲望。游戏材料的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游戏行为。
案例一:你可以借点给我吗?
【初玩】在区角“神奇的多米诺”游戏初期,我们投放的骨牌数量是不多的,每份骨牌20-30。毛毛和天天在区角中玩骨牌,他们各自拿了一份材料,毛毛在围圈,甜甜在搭一条小路,毛毛的圈还差一点就可以连接起来,可是他盒子里的材料没有了,于是他对甜甜说:“甜甜,我的骨牌不够了,你可以借我一点吗?”甜甜说:“不行,我的作品还没完成呢?万一不够怎么办?”
【调整】于是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搭建技巧的提升以及作品规模的增大,区角中骨牌的数量与款式逐渐增加,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同时取消原有的骨牌分组,改成“骨牌超市”,供幼儿按需拿取。
(材料调整前 ) (材料调整后)
【再玩】骨牌超市的诞生,孩子们玩的更起劲了,骨牌不再是建构区的搭建材料,孩子们冲破了区角的界限,在各个区角玩出了创意。
案例二:瓶盖还能这样玩!
一开始瓶盖数量不多、大大小小、杂乱无章的摆放着,幼儿无人问津,后来我们调整瓶盖的摆放和数量,利用颜色和大小进行分类摆放,且保证每一种类的瓶盖至少15个。渐渐地我们在区角中发现了不一样的“精彩”,瓶盖玩数独、瓶盖玩种小花、瓶盖摆规律、瓶盖添画……
【分析】幼儿在游戏中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发展着社会交往能力。教师提供适宜数量的游戏材料能提高幼儿游戏开展的效果,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发挥自主性、提高学习能力。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了幼儿之间的合作,他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提升,能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低结构材料下的游戏,每一个幼儿都是游戏的主人。所谓“我的游戏我做主”,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想法,不断赋予材料新的意义,让材料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基石。同时,低结构游戏材料大都来源于生活,比较容易收集、获取,且玩法多样,方便操作,更容易给幼儿带来游戏的乐趣,这种愉悦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促使其正确认识了自我的价值,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让幼儿的眼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