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背景:
在幼儿园里,有一个欢乐的沙池。这里对幼儿而言,是美妙的游戏场所。
幼儿时而会要求家长带他们去玩,时而也会对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我第一次把幼儿们带到沙池时,我看到了他们的兴奋与惊奇,看到了他们对活动的投人与忘我,看到了他们的合作与分享,看到了他们的体验与思考。我曾暗下过决心,一定要多带幼儿到这里来,因为这里有许许多多在教室里学不到的东西。
每次去玩沙池前,我都会提醒幼儿,是否需要带些什么东西去玩。
幼儿们到沙池后,喜欢在沙池上奔跑;喜欢捧起细细的沙,让其慢慢地落下;还喜欢在有点湿的沙地上建造各种形状的东西;或者在比较湿的沙地上挖一个又深又大的洞,让水慢地渗出来。有一次,我带去了一个轮胎,没想到它竟成了幼儿们在沙地上游戏的不可多得的材料。
观察记录:
聚焦点一:干沙会像水一样流走,湿沙才能修万里长城。
我带幼儿第一次来到沙池,我看到他们都很兴奋。几个幼儿把沙捧起,又让沙从手指间漏走。他们说,这是在“筛米”。玩了一会儿后,他们想用沙建造个东西。
陈奕诺:“我看过哥哥姐姐在这里建造过‘万里长城’,我们也来造一个吧。”
张益诚:“我们没有办法把沙堆起来。”
娄若依:“这些沙像水一样会流走的。”(图1)
教师:“我们不能让沙流走。”
吕夏天:“上次我看到哥哥姐姐修建‘万里长城’时,他们用的不是这样的沙,他们用的是湿的沙。”
娄若依: “那我们到湿沙的地方去造。”
图1
师:“好啊。我们这里的沙能不能变成湿的沙呢?”
陈奕诺:“对,在干沙里加上水,就变成湿沙了,湿沙是不会流走的。”
张益诚:“那我们就可以在这儿堆了吗?”
吕夏天:“我们试一试吧。” (图2)
图2
聚焦点二:按得有点紧就可以了
怎么样才能造出“万里长城”来呢?开始时,幼儿们用手把沙弄到了一块,并把它们按紧,这样,“万里长城”的“烽火台”就像是一个一个的小山丘。
后来,有个名叫卢鑫豪的幼儿把沙装进了桶里,用手把沙按了一按,很快地就把桶翻了过来,往地上一扣,再把桶拿了起来。这样,做好的沙堆完全是另一种样式。幼儿们很高兴,因为他们发现用这样的方法做成的“烽火台",台的四周都很光滑,轮廓也很清晰,特别好看。于是,每个人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但是,有几个幼儿所做的“烽火台”很快就崩塌了。
卢鑫豪告诉了他们自己建造“烽火台”的秘密:“一定要把小桶里的沙按紧。按得不紧,‘烽火台’会倒掉的。”(图3)
吕夏天根据卢鑫豪所说的,使劲地用手按小桶里的沙。这下,他再往地上一扣,沙却留在桶里了,倒不出来。他扣了好几次,虽然沙倒出来了,但是却不是“烽火台”。
吕夏天尝试了好几次,后来,他对我说:“不能按得太紧。太紧了,沙是倒不出来的。按得有些紧就可以了。”(图4)
图3 图4
聚焦点三:在什么地上玩轮胎
周怡宁选择了一个大轮胎在沙地上玩。下面是她在玩以后自己所得出的结论:在干沙上玩轮胎,我的脚感觉到是软软的,轮胎也好像是软软的。轮胎滚不快,就好像没有力气一样。在湿沙上玩轮胎,轮胎会滚得很快,好像很有力气。我经常追不上它。
聚焦点四:给轮胎加油
有个幼儿在沙地上玩轮胎,轮胎的里边有好多的沙。轮胎滚得很快,沙不断地从轮胎的里边飞出来,其他的幼儿都觉得这样很好玩,也就开始往轮胎里边装沙了。
王梓宸:我们在轮胎里边加上一些沙,轮胎是不是会滚得更快些呢?
刘晨:我想是的。
王梓宸:我的汽车没油了,我在给它加油呢!
刘晨:快加油。看谁的跑得快。
这样,幼儿们都忙着给轮胎加油。
起初,幼儿只是在轮胎里加些干的沙,后来,他们也往里加湿沙。在玩了以后,他们的结论是:如果你加了干的沙,轮胎滚动时,沙就会飞出来。干的沙飞出来时,密密麻麻的,像下雪一样。如果你滚得越快,飞出来的沙就越多,飞得就越远。如果你加湿的沙,它会跟着轮胎跑,沙就不容易飞出来。有时,轮胎还会一摇-摆的,像鸭子走路一样。
活动反思:
1. 只要给幼儿玩沙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总是会乐此不疲,会玩出各种名堂
来。
2.沙是极具可塑性的材料,是十分理想的、能激发人的创造性的材料。
3.沙,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可以有不同的用途,这是幼儿认识物质世界的好材料,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在玩沙的过程中可以体验、领悟和创造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自己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包括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同样是沙,干沙与湿沙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转换?把沙按紧意味着什么?到什么程度才好?在不同的沙地上玩轮胎有什么不一样?在轮胎里加人不同的沙,在滚动时有什么区别?能从别人的玩沙过程中得到些什么?幼儿在直接面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思考着这些问题,并逐渐理解事事物的各种属性以及事物间的各种关系。
4.教师的记录,并不是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而是要选择最值得记录的内容,并赋予其教育意义,这就是所谓的记录的聚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