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水游戏中,孩子无意间搭起的“坦克”成为了大家讨论的话题。“这个好像一辆坦克,喏!这是开炮的地方,还要长一点”、“坦克最上面圆圆的是干什么用的”、“这个坦克没有轮胎怎么开呀”......
教师捕捉到这一幕,分析出“沙坦克”对突破沙水游戏瓶颈具有积极作用,对幼儿的建构能力、探究能力、创造想象是一次新的挑战。于是,教师尝试基于观察、适时介入,助推幼儿的深度游戏。
一、沙池变形记,邀请幼儿参与。
“沙坦克”引起了全班绝大多数孩子的兴趣,他们积极投入“沙坦克”的建造中。沙水游戏结束后,孩子们进行了游戏过程的回顾与记录。但是,孩子们记录的不全是愉快的游戏经历,而是对游戏问题的种种暴露,如沙池太小、水量不足、材料不够等(如图)。教师分析:沙水区环境无法支持幼儿的游戏需求。基于儿童本位的理念,教师邀请孩子参与沙水区的改造过程。
改造1:沙池太小怎么办——原来的圆形沙池约20㎡,最多容纳10个孩子同时游戏。教师和孩子围绕“沙池太小怎么办”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幼:像游乐场那样,弄一个大的游泳池,充气的那种,里面放点沙子。
幼:谁家有那么大的游泳池啊?
幼:我家没有、我家也没有......
师:那可以用什么代替呢?
幼:用砖头围一个地方出来。
幼:用轮胎也可以围起来的。
幼:我奶奶家有个很大的匾,用来晒芝麻的,很大的。
幼:我们还可以像美工室一样,弄一个沙盘,有的小朋友在沙坑里面玩,有的小朋友在沙盘里玩。
幼:我们家有个大箱子,很大的,可以装很多沙子。
幼:最好放点太空沙,珍珠沙也很好玩。
......
接下来,孩子们进入动手改造阶段。“不要放在这里,不好走路了!”“这里还可以放一个小的。”“哎呀!靠在材料柜边上,不然拿材料太麻烦了!”孩子们从空间的利用率、便利性等方面思考,不断调整沙盘、竹编、沙箱的投放位置。
最终,沙水区增添了大小沙盘共6个,可以满足18个孩子同时游戏;增添两处玩水区,可以满足6个孩子同时游戏。改造后的沙水区容纳量翻了3倍、游戏内容也更为丰富。
改造2:水源问题如何解决——针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水桶的水很快就被用完了”,教师提供了更大的蓄水桶。可是,孩子们纷纷表示“新的水桶太高了,水桶上面的水够得到,下面的水就舀不出来了”。于是,孩子们寻找更适合的蓄水工具:低矮的周转箱、洗澡盆......
“每次拎水好累,要是有个水管直接连到沙坑里就好了”“可是我们没有水龙头啊”......对于水管运水的问题,孩子们显得束手无措。“我回去问问我爸爸,我爸爸是搞装修的!”安安的一句话点燃了全班孩子的希望火花。隔天,安安带来了一个大的饮水桶,上面装着塑料的水龙头。安安介绍道:“这个叫出水嘴,只要按一下就会有水出来,我爸爸在工地上就是这么喝水的。”于是,教师和孩子找来了按压式出水嘴、旋转式出水嘴,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求。
改造3:需要哪些材料——在游戏开展前,教师和孩子共同交流“造坦克需要哪些材料”,并确定材料大致分为模具、工具、装饰三大类。随后,幼儿分组收集材料。
二、坦克建成记,支持幼儿需求
沙池改造完成后,孩子们积极投入坦克的建造中。从小坦克、到大坦克、再到坦克营地,孩子们的想法越来越多,游戏也越来越深入。下面请跟随镜头,一起来看看孩子们自主、有趣的游戏之旅吧。
镜头1:脱模成败的波折
镜头2:大型坦克的惊喜
镜头3:坦克营地的精彩
三、游戏感悟记,反思幼儿发展。
1、孩子是环境的主人。
在沙水区的改造过程中,环境的创意来源于孩子生活、环境的布置邀请孩子参与、环境的设计支持孩子的需求。教师把空间和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充分践行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创设理念。
2、孩子是积极的思考者。
在建造坦克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沙子总是坍塌,怎么办?大坦克如何建造?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坦克轮胎?在探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做的只是将问题明显化,并以最少的介入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孩子游戏的坚持性、学习的自主性、探索的深入性、合作的愉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