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观察,教师发现幼儿的建构主题以“房子”为主。如何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推动幼儿深入建构游戏,帮助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提升,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尝试从丰富幼儿建构经验、提升幼儿建构技能、发展幼儿学习品质三方面入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游戏目标:
1. 了解各种房屋的结构特征,综合运用围合、对称、架空等建构技能搭建房子。
2. 通过分享交流、示范模仿、自我发现等方式,探索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3. 能与同伴合作搭建房子,协商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
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有建构房子的经验,对架空的建构技能比较熟悉。
【物质准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清水积木、各种小型积塑类材料、人均4平方米左右的建构教室。
游戏过程:
游戏过程1:合作设计“我的房子”
周末,孩子们用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常州城中的各种建筑物,同时请家长收集各种建筑物的照片。周一的晨间谈话中,孩子们兴奋地聊着:
幼儿1:我拍的是我们小区的大楼,很高很高,形状是长方形的。
幼儿2:我拍的是教堂,它的房顶是尖尖的,是三角形的。
幼儿3:我在网上看到的是两幢一模一样的房子,用一个天桥连在一起。
幼儿4:我爸爸给我看了比萨斜塔,是圆形的,很高。
幼儿5:我在环球港看到的房子是圆圆的房顶。
......
通过观看建筑物照片及新颖、美观的建筑实物,孩子的建构兴趣更浓了,建构想法也更多了。于是,孩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圆圆的房子、翘起的屋檐、球形的房顶、对称的造型.....这些都出现在了孩子的设计中。
【分析】“如何支持孩子搭建更有创意的房子?”在参观、观察各类建筑物的实物与图片时,孩子们发现房子的主要组成部分:地基、墙体、房顶,这说明孩子对于房屋整体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孩子们发现每个组成部分的详细特征,这是孩子进行创意建构、多元表征的必要经验。
游戏过程2:如何搭建又高又稳的房子
乐乐用基本块积木以平铺的方式搭建房屋的地基。地基完成后,在向上垒高搭建墙体的过程中,乐乐依旧使用基本块积木,以完全重叠的方式进行搭建。
“你看!我搭的这么高了!”小宇的话引起了乐乐的注意。乐乐说:“你都搭了7层啦,我才4层。”于是,乐乐看了看小宇的房子,随后将自己的房子拆掉重来,以交叉重叠垒高的方式搭建墙体。
乐乐兴奋地跳起来:“快看,我的房子好高啊。”话刚说完,房子倒下来了......
游戏结束后,老师将乐乐搭建房子的过程拍下来,并组织谈话活动:“说一说乐乐是怎么搭房子的?”通过前后两种照片的对比,孩子们很快就发现完全重叠与交叉重叠两种方式砌墙的差别。
教师又问:“乐乐的房子为什么会倒下来呢?”孩子们发现:“因为乐乐跳了一下,地震了,所以房子倒下来了”、“因为乐乐的砖头没有对对齐”、“因为乐乐的积木太小”......
教师问:“那怎样搭,房子才会又高又稳呢?”
幼儿1:砖头要对齐,搭一层就要检查一遍。
幼儿2:把积木横着放就不容易倒。
幼儿3:在房子周围用薯片筒拦起来,不要让别的小朋友进来碰倒了。
幼儿4:下面放大积木,上面放小积木。
幼儿5:搭房子要有地基,地基要牢,房子才不会倒。
【分析】“如何搭建又高又稳的房子?”在游戏中,每个孩子对于结构稳定性的探索程度不一样:有的会将积木横放,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提高稳定性;有的将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通过降低房屋中心来提高稳定性;还有的知道地基稳固性对于一幢房子的重要性。这些都涉及建筑结构力学。虽然孩子们不懂,但他们在多次的搭建中逐步积累了相关经验。
“作为教师,我该怎么办?”利用集体的智慧,帮助孩子梳理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鼓励孩子尝试、比较各种搭建方法,在同伴互学中推动幼儿深入游戏。
游戏过程3:如何搭建大房子?
“我的房子搭好了,我要住进去了。”乐乐使劲往里面钻,可是身体才进去一半,房子就倒了。“你的房子太小了,你太胖了.”周围的同伴看见了说道。于是乐乐用同样的方式重新搭建大房子......这一次,乐乐很轻松地就钻进房子里了。“谁要到我的家里来玩呀?”乐乐的邀请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可是“客人”还没进门,房子又倒了......
第二天,乐乐找来了超超一起搭房子。
乐乐:“我要搭一个超级大房子,可以邀请很多好朋友来玩。”
超超:“那你想邀请几个人?”
乐乐:“至少5个人!”
超超:“那你肯定还要再找几个人一起搭,不然我们两个搭不完的。”
于是乐乐又找来了3个同伴。5人分工,很快地基就建好了。乐乐提议:“我们上去站一下,看看地方够不够。”“太挤了,还要再大一点。”于是,5个人又将地基扩大,以保证房子至少可以容纳5个人......
【分析】在进入中班之前,幼儿的建构游戏都以独自游戏、平行为主,合作游戏几乎没有。而在遇到“如何搭建大房子”时,幼儿能够自发合作,协商交流,这是社会性发展的体现。另外,4名幼儿通过站位,估摸房子的空间,这又是空间感知能力的提升。
“作为教师,我该怎么办?”整个游戏没有教师的介入,孩子的游戏依旧深入,他们会自我发现、自我解决。因此,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观察,其实不介入也是一种指导策略。
游戏过程4:积木不够怎么办?
“老师,我们的积木不够了!”建构区的幼儿都来反映。于是,老师拿取一些圆柱形积木,一边搭一边说:“砖头又不都是方形的,圆柱形的也可以。”
老师的想法激发了幼儿无限的想象了。有的孩子用两块三角形的积木拼出方形,有的用镂空的方式进行搭建,有的用多种形状的积木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积木不够的问题顺利解决了。在搭建房顶的过程中,幼儿发现长条的木板不够长,横着放根本架不住。于是,孩子们又想出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架构支柱,把两块板以支撑住和墙面拼接起来架成屋顶的底。
方法二:斜着放,木板的长度就够了,中间空缺处用横放垒高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了。譬如:天井型的房顶。
【分析】“积木不够怎么办?”游戏中,孩子们尝试用各种形状的积木替代方形积木进行墙体的拼搭。这其中不仅仅是对形状的认知,更多的是规律排序、形状组合等数学经验的运用与提升。
“作为教师,我该怎么办?”从之前的建构作品分析:方形积木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他形状的积木使用率不高。可见,孩子对于材料的熟悉度不是很高。于是,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启发幼儿更多的建构想法,用已有的经验去展开想象,去延伸、变化、发展出更多的造型。
游戏反思:
1. 关于幼儿的学习:在搭建房子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怎样把平面设计图变成立体结构?如何搭建又高又稳的房子?积木不够怎么办?在探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孩子游戏的坚持性、学习的自主性、探索的深入性、合作的愉悦性。
2. 关于教师的成长:在观察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幼儿、理解幼儿的行为和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我们还梳理了在幼儿建构游戏中,可以运用到的支持策略。
(1)将问题还给孩子。游戏中,孩子会遇到很多问题。老师要做的不是为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明显化后再抛给孩子,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连续观察孩子的游戏。我们认为只有长期的、连续性的观察,才能更好地推动幼儿的深度游戏。